4月25日消息,疫情期间英飞凌的车规级芯片如32 位 AURIX™ TriCore™ MCU 系列(SAK-TC222/TC275/TC367 等)火爆全网 。价格从几十元狂飙至数千元,让汽车厂商苦不堪言,却也印证了其在车规市场的无可替代地位 。鲜有人知的是,如今的芯片巨头,竟曾是西门子忍痛割舍的 “孩子”。这场 20 世纪末的商业大抉择,如何改写了半导体行业的版图?
西门子的艰难抉择:“断臂” 背后的三重压力
高风险行业下的财务危机
20 世纪 90 年代,半导体行业堪称 “吞金巨兽” 。西门子半导体部门年均研发投入超 10 亿欧元,却深陷存储芯片价格波动泥潭 。1998 年 DRAM 价格暴跌 60%,直接导致该部门亏损 8 亿欧元 。在能源、医疗等核心业务同样急需资金的情况下,半导体业务成了拖累全局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
股东施压下的估值困局
1999 年,西门子市值 800 亿欧元,半导体业务估值却仅占 8% 。彼时纯半导体企业平均市盈率达 25 倍,而西门子半导体部门仅 12 倍 。投资者坚信,独立后的英飞凌能斩获更高估值。IPO 带来的 30 亿欧元资金,对急于转型的西门子而言,无疑是 “救命钱”。
战略分歧引发的资源内耗
西门子内部对半导体业务发展方向争执不下:一方死守存储芯片(占营收 45%),另一方力挺汽车电子和功率半导体 。1998 年,存储业务研发投入占比 60%,汽车电子却仅获 15% 。战略摇摆让资源分散,发展陷入僵局。
分拆大戏:从西门子剥离到英飞凌崛起
英飞凌的诞生与独立之路
1999 年 4 月,西门子将半导体部门重组为英飞凌,并持股 77% 上市,融资 22 亿欧元 。2003-2006 年,西门子逐步减持至完全退出,累计套现 50 亿欧元 。英飞凌自此踏上独立征程。
英飞凌的二次抉择:切割内存业务
2006 年,英飞凌果断分拆内存业务成立奇梦达,聚焦汽车与工业电子 。尽管奇梦达曾短暂登顶全球第二大 DRAM 供应商,却因产能过剩、技术路线失误,于 2009 年破产 。直到 2024 年,英飞凌以 7.535 亿欧元和解,彻底卸下历史包袱。
拆分后的 “蝴蝶效应”:重塑行业格局
西门子:有得有失的战略转型
拆分后,西门子净利润率从 1999 年的 5.2% 飙升至 2002 年的 8.1% 。80 亿欧元资金注入能源与医疗领域,燃气轮机和 CT 设备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。但失去内部半导体供应后,工业自动化业务成本增加,订单交付也屡受影响。
英飞凌:逆袭成全球车规芯片之王
从 1999 年全球第 10 大半导体企业,到 2024 年 MCU 市场份额 21.3% 登顶 ,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市占率达 13.5% 。其碳化硅模块市占率超 50%,OptiMOS 系列芯片效率领先竞品 15% ,成为全球车规级芯片绝对龙头,更带动了欧洲半导体产业崛起。
行业启示:聚焦与协同的平衡之道
西门子与英飞凌的分拆故事,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。传统巨头需在 “纵向整合” 与 “生态协同” 间精准取舍,而专注细分市场、避开周期性风险,则是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。如今,英飞凌与台积电、博世共建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,更昭示着半导体产业区域化、协同化的新趋势 。这场始于 20 世纪末的商业决策,至今仍在影响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走向。
半导体行业的每一次变革都蕴含机遇与挑战。亿配芯城(ICgoodFind)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,凭借专业优势,为客户提供优质芯片产品与服务,助力各方在产业浪潮中把握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