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化布局与产能分配,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。本文聚焦德州仪器(TI)、微芯(Microchip)、安森美(Onsemi)、亚德诺(ADI)四家国际巨头的晶圆制造与封测产地分布,解析其供应链策略与本地化布局逻辑。
一、德州仪器(TI):IDM 战略下的垂直整合布局
晶圆制造:强化本土产能,内供率持续提升
TI 作为典型 IDM 厂商,晶圆厂主要集中于美国,2022 年晶圆内供率达 80%,封装内供率 60%。随着 12 英寸晶圆厂扩建及产能爬坡,2026 年晶圆 / 封装内供率预计超 85%/75%,2030 年双指标均超 95%,进一步巩固垂直整合优势。其美国本土晶圆厂(如德州达拉斯、堪萨斯城)聚焦模拟芯片、MCU 等核心产品生产,保障关键产能自主可控。
封测布局:亚洲为重心,中国成关键节点
TI 封测产能主要分布于亚洲,包括中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地。
- 中国封装基地
:成都德州仪器工厂是全球供应链核心一环,承担模拟芯片、嵌入式处理芯片的封装测试,贴近中国消费电子、工业、汽车等庞大市场,优化成本与交付效率。
- 行业对比
:国际半导体公司通常将 20%-40% 的封测环节布局中国,TI 依托本地政策与基础设施优势,成熟工艺封装(如 QFP、BGA)大量落地,而高端封装(如 SiP、2.5D 封装)多集中于马来西亚等基地。
二、微芯(Microchip):代工厂与自建产能双轮驱动
晶圆:外部代工厂占比超六成,聚焦特色工艺
2025 财年前 9 个月,Microchip 约 64% 的产品依赖外部晶圆代工厂(如台积电、联电),主因在于其多元化产品组合(MCU、FPGA、模拟芯片)需覆盖 8 英寸 / 12 英寸、硅基 / SiC 等多工艺平台。
- 自建晶圆厂动态
:
- 科罗拉多 Fab 5
:8 英寸晶圆厂,专注功率器件、混合信号芯片;
- 俄勒冈 Fab 4
:投资 8.8 亿美元扩建 SiC 和硅产能,瞄准电动车、工业控制需求;
- 亚利桑那 Fab 2
:2025 年 Q3 关闭,战略聚焦高附加值产线。
- 科罗拉多 Fab 5
封测:第三方合作占比三分之一,优化资源配置
2025 财年前 9 个月,约 33% 的组装与测试依赖第三方(如日月光、安靠),尤其针对先进封装(如 Flip Chip、WLP)。自有封测厂(如菲律宾、马来西亚)则负责成熟工艺,平衡成本与技术把控。
三、安森美(Onsemi):全球化分散布局,贴近新兴市场
晶圆制造:五大区域协同,强化碳化硅产能
前端晶圆厂分布于美国、捷克、日本、韩国、马来西亚,覆盖硅基与 SiC 功率器件生产。美国亚利桑那厂聚焦 12 英寸硅晶圆,捷克厂专注 8 英寸功率芯片,日本与韩国厂深耕 SiC 衬底及外延,马来西亚厂承接部分成熟制程,形成区域化分工。
封测:东南亚为核心,中国布局侧重成熟工艺
后端封测厂位于加拿大、中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越南,其中中国工厂(如上海、深圳)主要处理分立器件、逻辑芯片的封装测试,服务本土电动车、光伏等市场。东南亚基地(马来西亚、菲律宾)则承担 SiC 模块封装、晶圆级测试等中高端环节,适配全球供应链需求。
四、亚德诺(ADI):代工与自建结合,聚焦高性能模拟芯片
晶圆:第三方代工占半,强化本土供应链
超过 50% 的晶圆需求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,主要由于高性能模拟芯片(如 ADC/DAC、MEMS 传感器)需先进制程支持。自有晶圆厂(如美国马萨诸塞州、英国曼彻斯特)负责特色工艺(如高压模拟、混合信号),保障核心产品供应稳定。
封测:东南亚集中布局,优化成本效率
封测产能集中于马来西亚槟城、菲律宾、泰国,以 Flip Chip、BGA 等中高端封装为主,满足通信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高可靠性需求。中国市场则通过与本土封测厂合作(如长电科技),灵活应对消费电子订单波动。
行业趋势与供应链启示
- IDM 与代工模式分化
:TI、Onsemi 强化 IDM 垂直整合,Microchip、ADI 则通过代工平衡技术与成本,反映不同产品策略下的产能选择。
- 中国市场重要性凸显
:四家企业均在中国布局封测产能,利用本地成本与市场优势,成熟工艺占比普遍超 20%,部分企业正探索先进封装本土化。
- 新兴技术产能倾斜
:SiC、高压模拟、高带宽接口等领域成为扩产重点,配套晶圆与封测产能向美国、东南亚转移,以适配电动车、可再生能源等需求。
亿配芯城与ICGOODFIND将持续追踪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态,依托丰富产品线与本地化服务,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元器件采购解决方案。